十二月

  「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糧食,圈中絕了羊,棚內也沒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神喜樂。主耶和華是我的力量;他使我的腳快如母鹿的蹄,又使我穩行在高處。這歌交與伶長,用絲弦的樂器。」(哈巴谷書3:17-19)

  先知哈巴谷發預言的時間是在巴比倫攻陷耶路撒冷的前夕,他一連問了耶和華神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神對不義過分寬容,第二個問題是神卻容許異教徒來滅亡猶大國。這兩個問題是習習相關,因為神要使用巴比倫作為祂對付罪的工具,但這點卻是先知很難接受的方式。神給他的回覆是︰巴比倫雖然是祂用來管教猶大的工具,它也必須為它的行為負責,不能免除當得的刑罰(2:2-20)。這個信息的正面意義是:作惡的人要為他們的行為受罰,但猶大或任何與神立約之民,若堅守神的聖約,那麼他們所相信、所事奉的那一位,必保證他們存活。

  哈巴谷在第三章以一個敬畏與信心的禱告,來回應這盼望與審判的應許。先知回想神過去怎樣在西乃山臨到祂的百姓(3:3-7),以及祂大能的權能(3:8-15),他就在敬畏與喜樂的降服中,把自己放在神的眷顧裡,即使所有維持生計的都消失了,這位神仍然能供應,而祂也確實供應了(3:16-19)。

  先知可以穩妥地信賴神的恩典,不僅是在國家復興的事上,也在個人的安寧,甚至是生存上。猶大國賴以維生的是農作物,如無花果、葡萄、橄欖,和其他田間出產,以及牲畜,如綿羊、山羊、牛群等。有時這些來源甚至都有可能缺乏,但詩人卻看見,他的存活不是倚靠這些,而是倚靠它們的來源──耶和華。祂是那位立約的神,必會應驗祂所的應許,在祂立約子民遭遇患難的時期,祂是他們的救主。

  神的話永遠是我們存活的力量,祂不僅在我們面對持續的艱難時賜下活力,也賜下生命力,使我們可以如母鹿般穩行在高處。疫情雖然繼續延燒,看似沒有盡頭,但是神的應許永不改變。「義人必因信得生」(2:4),我們既然因信靠耶穌得著永生,我們除了感恩,還要獻上讚美,因祂的慈愛永遠長存。

十一月

  德國近來的確診數上升到不可想像的多,各級政府紛紛提出更嚴格的限制措施,同時間也引起反對人士的抗議。各行各業不免受到影響,學校又重新要小孩子戴起口罩上課,公司企業也被建議有一半的員工可以在家上班。雖然市面上有許多疫苗可供接種,但病毒仍舊可以突破疫苗的防護,這使得我們重新認識到,新冠疫情對世界的衝擊並我們想像的那麼樂觀,對教會的影響不容我們輕看。我們也因此要求來聚會的朋友和弟兄姊妹,除了接種完整疫苗和康復者外,都要先自行在家做快篩檢測。

  自從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全世界的教會紛紛紛改為線上聚會,至今仍有不少教會仍持續在網上聚會,無法回到線下的實體聚會。許多信徒都有共同的疑問,究竟這個瘟疫帶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有人說這是從神來的審判,有人說這是神的提醒,更有人說是世界末日即將來到。

  主耶穌在路加福音21章和馬太福音24章都有提到,在末日必有一些災難發生,但「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太24:13)。這是因為基督徒傳福音的使命尚未完成,所以末日暫時不會來到,主耶穌又告訴我們:「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太24:14)主耶穌當然知道我們所受的苦,然而「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羅8:35)主耶穌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歎息,勞苦,直到如今。」(羅8:22)所以祂賜給我們一個應許:「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裏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約14:27)

  當我們回到主耶穌的愛和應許,我們就能面對疫情不會過度懼怕。我們該懼怕的是我們是否因為疫情的藉口,讓我們遠離祂的身體(教會),與主的關係生疏?甚至我們陷入深深的憂愁和絕境當中?解決的辦法就是回到神的話語當中,回到祂給我們的保證和應許當中。如果我們以上帝為我們的神,我們就能依靠祂的恩典忍耐到底。或者我們心裡另有一個神,是自我塑造的「神」,它叫我們不聽上帝的話,只聽信自己心中的「神」?那其實不是神,而是自己。我們不作二臣,我們只忠於一位主,那就是救我脫離罪惡、死亡和陰間權柄的主耶穌,祂賜下永生給我們。願我們用神的話彼此勸勉。

十月

  基督徒的原意是小基督,是一群為耶穌基督作見證的人。基督徒不是模仿基督的外表,更不可能像敵基督一樣要取代基督,因為人和神的本質就不一樣。基督徒是效法基督,希望與神聖潔的生命本質近似,如同利19:2所說的:「你們要聖潔,因為我耶和華你們的神是聖潔的。」因此,耶穌教導祂的門徒說:「所以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太5:48)被聖靈更新的基督徒生命,就是有一個向善的目標。

  但基督徒經常忽略了與耶穌的關係,我們口稱上帝是我們在天上的父,我們是祂的兒女。但我們不太明白這層關係的意義,仍是因為上帝的獨生子耶穌基督來到世上,為我們罪成為贖罪祭,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為了救贖我們脫離罪孽和死亡,使我們被收養成為天父的孩子。

  我們和上帝並沒有血緣關係,我們跟神的關係竟然可以這麼親近!許多人會說:我認識神。但我要問,神認識你嗎?

  許多基督徒認為他們不太需要禱告,因為反正天父是無所不知的,在我們還沒有禱告之前,祂都已經知道了。事實上不是這樣,耶穌教導門徒要常常禱告,不可灰心(路18:1)。父神當然知道我們的需要,就像我們作父母的,不需要我們的孩子開口,父母都明白小孩子的需要。但是父母更想要跟他們的孩子交流,藉著孩子親口說出的表達,能夠拉近彼此的距離。

  前一段時間我接到一個家長寫來的電郵,他說他的孩子在柏林念書,但是不接他電話,也不回他短信。這孩子唯一和他聯繫的機會,就是缺錢用的時候。

  我們的天父不希望祂的孩子是用這種方式來與祂交流,祂希望聽聽祂孩子的心聲,有什麼快樂的事、有什麼委曲傷心的事、有什麼急迫的事、有什麼感謝的事。任何事情,天父都希望祂的孩子可以藉著禱告向祂述說。

  主耶穌為拯救我們而來,叫我們與天父和好;主耶穌的再來,也是為拯救我們而來,祂來要滅絕敵基督,將我們帶入祂榮耀的國度。在主耶穌還沒有再來之前,我們已經是天父的孩子了,祂待我們就像是祂親生的孩子,祂愛我們、管教我們、安慰我們、賜福給我們。人間的父親可能有許多的問題,讓我們難以親近,但天父卻不是這樣,祂用忍耐和寬容接納我們,祂的聖靈常常提醒我們想起主耶穌的教導,使我們一天比一天更認識祂。

九月

  主日對我們來說是一種記號,正如安息日之於以色列人。這個記號提醒我們屬靈事物永遠比世上的事情優先。在今天的教會裡,記號的價值特別顯明在聖餐和洗禮上,教會藉著這兩個可見的記號,向我們彰顯了主耶穌為拯救世人而死,並且復活得勝。而這些都必須在教會裡進行。

  彼得在耶穌升天後的第一個五旬節講道,那一天有三千個人受洗,他們受洗歸入耶穌,也歸入教會。以後我們看到,這些歸入教會的新約信徒天天在家裡舉行擘餅聚會。無論是洗禮或是聖餐,都是耶穌吩咐我們要遵守的。有人看這些是儀式,然而它們的意義要比儀式多得多。在主日領聖餐,無疑是將主耶穌的救贖和復活聯繫在一起。

  在民數記裡,亞倫是那位站在活人和死人之間的中保,他為以色列人代求,止住了使人死的瘟疫;今天耶穌基督是站在活人和死人之間的救贖主,信靠祂的得永生。祂來到世上為要止息罪惡、除去死亡和陰間的權柄。

  今天,我們對真理、對神、神的工作、耶穌的救恩、耶穌的作為和聖靈的認識真的不多。我也必須說,我們對教會的認識也很淺,包括許多人不懂得去愛教會的弟兄姊妹。用約翰壹書的話來講,不愛我們的弟兄姊妹的,根本就不是愛神。因為,目中沒有人的,目中也不會有神。

  好比有人說:「我是真的愛神,但實在是受不了教會裡的某些人。」他說的是事實。但如果你是神的兒女,就當記得耶穌愛這些罪人,神愛世人甚至讓祂的獨生子耶穌基督為這些罪人而死。然而,更不能忘記,你自己也是罪人。

  耶穌說過「麥子和稗子的比喻」,稗子和麥子一起長,你沒有辦法馬上分辨出誰是麥子,誰是稗子。有人看了這個比喻就馬上認同說:「對,我們教會裡有一大堆稗子」,搞不好他自己就是,而且是所有稗子裡面最大的一棵。雖然在有形的教會裡我們不太能分出誰是真基督徒,誰是假基督徒。但也不是完全不能分,因為可以看他們有沒有結出果子,這個結果會顯露出他們是麥子還是稗子。

  我們應該能從可拉一黨的教訓中,學習到教會生活的重要性。基督徒上教會,是因為知道教會有世界找不到的真理和真愛。也有些人上教會,不是為了得到這些屬靈的好處,而是為了得到世俗的好處:交朋友、找自己的社會地位、得物質的幫助、讓上帝為我服務……。也有些人,艱難的時候,就勤上教會,尋求上帝;平順的時候,就忘記上帝,不來教會。

  我們都求神憐憫,使我們真認識祂百般的恩慈,並且記住:我們來教會,正因為我們這群悔改的罪人是基督的身體,不僅我們是其中的一個肢體,我們也在基督裡「互相聯絡作肢體」(羅12:5)。所以,我們聚在一起領受神的話和神的愛,靠著聖靈,學習用神的愛相愛,彼此服事,也在互相磨擦中,彼此磨得越來越美善,使我們這基督的身體,也就是教會,更加茁壯和彰顯神的榮耀。

八月

  最近的新冠肺炎確診數節節上升,已經是第四波疫情的開始。許多人聽到Delta變種病毒聞之色變,其實專家告訴我們,Delta變種只是傳播速度快、傳染力更高,但它並沒有比先前的Alpha變種更毒。抗體強的人比較不受影響,但抗體較弱的人就很容易得重症住院。因此,接種疫苗目前仍是我們對抗Covid-19的最好措施。但打過疫苗並不保證不會受到感染,這是因為每個人產生抗體的程度不同所致。所以我們即使打過了疫苗,在還沒有有效藥物問市之前,我們還是要做好衛生措施,戴上口罩,勤洗手,避免到人群聚集的地方。

  世上許多國家傾舉國之力對抗病毒,希望用各種手段阻斷病毒的傳播,減少它對人民健康和經濟的危害。然而病毒也不斷在變異,企圖讓自己突破疫苗的圍堵,讓自己能繼續生存下去。這個很像撒但不斷在散布罪惡的種子,引誘世人犯罪遠離上帝的救恩。為了讓人類社會能夠正常的運作下去,人們也立下各種法律來阻止罪惡蔓延。但是我們知道法律的手段有限,它只能在最低的限度下,儘量維持社會的基本運作而不會崩潰。而它對超越法律的犯罪行為卻無能為力,因為那些凌駕在法律之上的有權者,可以無視法律的存在而為所欲為。

  於是為了修補法律的漏洞,人們要修更好的法律。但法律永遠不會完善,因為「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耶17:9)當保羅談到「律法」和「因信得救」的關係時說:「律法…原是為過犯添上的,等候那蒙應許的子孩來到,並且是藉天使經中保之手設立的。」(加3:19)這樣,律法的功用好像是一個老師,為了要引導我們到基督那裡,使我們「因信稱義」(參加3:24)。而新冠疫苗可以讓許多人免於重症或死亡,但卻不能叫人不會被感染。然而人信了耶穌就不再因罪而死,而是因信得生。當耶穌來到,祂「要把律法以下的人贖出來,叫鄉們得著兒子的名分。」(加4:5)福音把律法做不到的事情完全了。耶穌說:「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律法,乃是要成全。」(太5:17)不過,基督徒都知道信了耶穌不能保證人從此不再犯罪,甚至基督徒仍然會犯罪。

  那麼基督的福音跟現在的疫苗類似?

  不是的。雖然罪的權勢很大,撒但的誘惑很厲害,死亡仍在轄制我門,但耶穌基督已經勝過它們。信靠耶穌就不在罪惡、撒但和死亡的權勢之下了,只是我們仍在肉身活著的時候,仍然要跟罪惡爭戰。基督的福音已救我們永遠脫離罪,這是永遠的不變的保證,除非得救的人硬心離棄福音。

  新冠疫苗的效果是有限的,但福音的大能卻是永恆不變的。犯罪的信徒「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約壹1:9)神的救恩即刻有效,祂的赦罪應許永遠不變。

七月

  七月初德國西南廣播電台發表一篇報導,評論美國心理學協會的一份「洞穴綜合病」調查報告。這份報告指出,由於新冠的疫情許多人在心理上產生不少陰影,有的顯明在他們的體重增加上,特別是對大流行結束後,幾乎有一半的人對重回社交接觸產生抗拒與不適應。在訪談的對象無論是疫苗接種者或未接種者的差別並不大,因此學者給出一個新名詞叫「洞穴綜合症」,意思是描述人們不顧解封、感染人數銳減而仍舊繼續在社交上退縮,而採取寧願躲在家裡的行為。因為疫情和緩的新盼望不只是讓人產生亢奮感,而且還會製造一些心理壓力。

  誠然,新冠疫情帶給我們許多焦慮,讓我們在生活產生極度的不適。有人因為太過恐懼而走不出家門,或是儘量避免出門與人接觸。總而言之,在這段期間,患焦慮症和抑鬱症的人明顯增加。這都是在漸逐解封之後需要面對的問題。

  在撒上記載著大衛為躲避掃羅王的追殺,藏身在各處的曠野、樹林和寨。在24章他甚至躲藏在隱基底的洞穴裡。大衛在洞穴裡寫下了詩57篇,他說:

  「神啊,求你憐憫我,憐憫我!因為我的心投靠你。我要投靠在你翅膀的蔭下,等到災害過去。」(詩57:1)

  大衛在這首詩篇中描述了他的遭遇,他好像處在獅群中隨時有生命的危險,我們可以從他的字句中感覺到他的焦慮,然而雖然他處在極大的壓力下,最後他仍舊提起精神來做一件事,讓他不致於崩潰。他寫道:

  「神啊,我心堅定,我心堅定;我要唱詩,我要歌頌!我的靈啊,你當醒起!琴瑟啊,你們當醒起!我自己要極早醒起!」(詩57:7-8)

  是的,大衛懂得在極大的壓力下仍然保持與神的親密關係,他知道唯有頌讚神能夠幫助他渡過難關,因為他所信的是真神,祂垂聽禱告,祂應許拯救。有了這樣的應許的把握,大衛終能歌頌神的的慈愛和榮耀:

  「因為,你的慈愛高及諸天;你的誠實達到穹蒼。神啊,願你崇高過於諸天!願你的榮耀高過全地!」(詩57:10-11)

  學人團契表明將於下週恢復實體(線下)的聚會,這是走出「洞穴」的行動。我們要為他們來禱告,求托住大衛的靈照樣托住學人團契成員的心,因為即使環境再惡劣,仍不能阻擋我們頌讚神。因為神肯定會從天上施恩,向祂的子民發出慈愛和誠實(參詩57:3)。為什麼我們可以這麼有把握神會以恩慈待我們呢?正如大衛所說的,當我們投靠在祂的翅膀蔭下,可以保守我們直到災害過去(參詩57:1)。

六月

  德國疫苗第一劑的接種率接近50%的人口比例,完整接種的人數已超過20%,疫苗的接種讓我們可以明顯看到每天的確診及死亡人數,都比前一週來得低。德國政府也在積極進行疫苗接種證明的數位/數字化,以方便人民更便利地在歐盟境內旅行。或許也有不少弟兄姊妹開始規劃暑假的行程,或渡假或探親訪友。牧師也盼望弟兄姊妹能夠得到休息,好好去散散心,尤其是在這一段這麼長的封鎖期間,幾乎每一個人都身心俱疲,希望呼吸一口自由的空氣。

  在舊約裡的以色列人有一個全民族的悲慘故事,就是他們的國家,無論是在北方的以色列國,或是在南方的猶大國,她們先後因為崇拜異教神明、背棄與上帝所立的盟約,最終亡於外族,被擄到異邦,過了一段無家可歸、無依無靠的日子。我們可以定論以色列人罪有應得,因為他們罔顧上帝多次差派先知的警告,仍舊我行我素,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然而上帝仍是有恩典和憐憫,祂記念與以色列的先祖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和大衛所立的約,在被擄若干年後,他們得以分批歸回猶大地和耶路撒冷,重建聖殿和耶路撒冷城牆,讓以色列民族的命脈得以延續。

  在這一次的全球規模的新冠肺炎大流行,全世界的人也都經歷一次「被擄」的經驗。而擄走人民生命、健康和財產損失的並不是有形體敵人,而是小小的、肉眼看不見的病毒。這個大瘟疫給世人許多教訓,要總結這個教訓也許得花上好幾年來反省現今人類的生活,特別是道德和信仰上的生活。那這個疫情對基督徒有什麼反省呢?最大的反省恐怕不出我們個人的靈性、與神的關係,以及我們與群體的關係。假如我們萬一不幸染疫而離開這個世界,我們是否已經準備好面對我們的主?也許萬幸我們現在已有疫苗的保護,但是如果未來還有類似的全球災難來臨時,我們又準備好了嗎?

  我們一邊要反思我們是否在過一個討神喜悅的生活,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有思想準備,就是當我們漸漸可以回復正常的生活時(有可能再也不會完全回復),我們要怎麼生活?弟兄姊妹是否有想過,我的個人屬靈生活,以及我的教會生活將會是如何?我會像以前一樣過日子,或是這疫情改變了我的生活優先次序?在以斯拉記3章,當被擄歸回的百姓看見神的聖殿根基重新立定時,「有許多祭司、利未人、族長,就是見過舊殿的老年人,現在親眼看見立這殿的根基,便大聲哭號,也有許多人大聲歡呼,甚至百姓不能分辨歡呼的聲音和哭號的聲音;因為眾人大聲呼喊,聲音聽到遠處。」(拉3:12-13)。但一時的感動、一時的事件其實並不能從本質上改變以色列人的信仰,唯有那將來要降臨的聖靈才能徹底改變人心。盼望你們在這疫情中常體會神的心意,並聖靈的充滿,在解封之日以被聖靈更生的生命,來迎接新的挑戰。

五月

  最近德國新聞報導了一位慕尼黑資料分析專家的批評,他的批評重點是,德國人基於安全感的心態,有些州儲存了過多的疫苗而沒有施打,這將減緩疫苗接種的速度,不利全民防疫。吾人相信不僅是德國人會有這種思維,全世界的人都有這樣的想法,每個人都會擔心疫苗存量夠不夠?存款夠不夠?食物夠不夠?在疫苗爆發的初期,各個超市的搶購潮大家一定記憶猶新,想要買一包麵粉、一包麵條、一包衛生紙,這些平常很便宜,又不起眼的日常生活小用品,竟然會缺貨幾個星期!其實它們的供應是正常的,只是因為人們對安全感的恐慌,直接反映到這些日用品上。

  在出埃及記16章,以色列離開埃及的二個半月之後,他們從埃及所攜帶的糧食快吃完了,他們想念在埃及每天吃肉鍋的日子,他們開始向摩西發怨言,怒責摩西把他們帶到曠野要把他們活活餓死。耶和華聽到了以色列百姓所發的怨言,應許賜給百姓每天所需要食物。上帝忍耐這些百姓不感念上帝拯救他們脫離埃及為奴的日子,他們不但不感恩,反而抱怨連連。

  於是耶和華神每天從天上降下嗎哪,賜給以色列人作食物,而每星期的第六天會降下雙分的量,好讓他們在第七天可以休息。耶和華告訴他們,每家人要按每家人的食量去收取嗎哪,結果以色列人有多拿的,有人多拿就有人少拿。但是很神奇的是,當多拿的人回家一量,卻沒有多,少拿的人竟然也沒有少。古代以色列人也有這種「安全存量」的心態,希望多拿一些,萬一明天沒有了,可以有存糧活下去。還有人把今天的量省著吃,希望留到明天吃,結果這些嗎哪無一例外,全都生臭長蟲了。

  而到了第六天,以色列人果然可以收取到兩倍的嗎哪,足夠隔天食用,而且留到隔天既不會發臭,也不會長蟲。猜猜看,到了第七天會有以色列人去外面拾嗎哪嗎?果然有!他們當然找不到任何嗎哪,因為上帝早說過了,第六天會降下雙倍量的嗎哪,第七天要他們安息。然而以色列人卻是不信上帝的話,他們繼續到外面去尋找他們的「安全感」。

  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一起經歷了一年多的新冠疫情,我們在生活上受到了許多限制,有許多的不方便,有許多人不能工作,大學生只能上網課,大家在家裡悶了許久,我們總算看到疫苗接種進度快速地向前推進,希望大家都能儘快接種到疫苗,當有越多的人接種疫苗,就能讓我們的生活能漸漸回復正常。但在這之前不要對防疫措施鬆懈,不但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別人。

  這個疫情給我們的屬靈教導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現在好像走在曠野的路上,迦南地已在不遠之處,我們可以從以色列人身上記取教訓,感謝神一路的帶領,祂提供我們曠野路的靈糧,我們一無缺乏,祂也必保守我們的心思意念,過去祂保護,未來仍祂仍舊保護,從今時直到永遠。

四月

  新冠疫情持續了一年多,情況不但沒有緩和,反而因為病毒的變易使得傳染力及死亡率均快速上升,各國又陷入封鎖的狀況。雖然有一些疫苗獲得緊急使用許可,卻也傳出因副作用而死亡的案例,再加上生產及輸送的問題,使得疫苗的接種率仍然很低。而德國的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時常為了封鎖政策的嚴格程度爭執不休,百姓因為經濟收入和托兒問題對政府的措施時有怨言,也衍生出不少社會問題及示威遊行。

  我們看到疫情對國家、社會、家庭及個人的的重大影響,同時對普世教會的衝擊也很大,而且影響深遠。除了少數地區的教會還有維持實體聚會之外,絕大部分的教會都改在線上聚會。這種看著視屏的影像聚會,遠距又虛擬的方式與弟兄姊妹交通,這種無法真實面對面的交流是很大的缺點,但有人認為這比過去的聚會方式更加方便,不用出門即可聚會,省時、省交通費、省力,似乎好處多多。然而以網絡代替傳統的面對面接觸的聚會形式,有沒有什麼地方是對弟兄姊妹的屬靈生命,以及對教會的健康是不利的?

  一個有趣的問題是,如果耶穌和祂的使徒處在今天的處境,他們會怎麼做?主耶穌當年走遍加利利、撒馬利亞和猶大各鄉鎮,把福音「面對面」地對廣大的群眾傳講,在更多的例子裡,祂更是利用各種的機會,僅僅與少數人對話,談論深入的信仰問題。保羅追循耶穌的腳步,一步一腳印走遍亞西亞、馬其頓和亞該亞等地區,在許多的例子裡,他無法同時探訪許多教會的時候,他以書信的方式來傳遞他的關懷與教導,他一生寫下不少重要的書信,例如我們所熟悉的哥林多前、後書,就是他在以弗所和馬其頓等地方寫的。

  在古代使徒雖有利用書信的方式來傳福音,但這並非他們傳福音的主要方式,卻是一個重要的輔助,並且有些重要的書信因此成為聖經的正典。但真正要建立基督的教會,仍然需要傳道者的「實體」親臨會眾當中。因為傳道者的言教雖然重要,但身教更是一種看得見的「道」,讓弟兄姊妹「親眼看見、親手摸過」的這福音的道(參約壹1:1)。耶穌正是這生命之道的親臨現場,正是「以馬內利」的最佳詮釋。

  試想,如果上帝沒有道成肉身來到世人的當中,僅是依靠先知傳訊、天使托夢這種間接的方式來傳福音,我們對上帝的認識一定嚴重不足,並且好像隔了一層厚厚的布幕。感謝主,耶穌道成肉身住在我們中間,保羅與使徒親自與信徒見面,這些都告訴我們,福音仍是建立在上帝透過祂的僕人與其他人的親自接觸的基礎上。願這疫情早日過去,讓我們能重新與人會面!

三月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個人主義高漲的時代,個人的主觀比任何時代都要強。每天的讀經禱告已經不流行了,甚至會被一些基督徒視為是教條和包袱。每天與神相會變成可有可無的事情,或是覺得這並不會影響我們與神的關係,可能有不少基督徒這麼認為。

  那麼耶穌與父神的關係如何呢?祂自己也是神,祂還有需要每天與父神相會嗎?答案是肯定的。耶穌認為每天與神相會,是祂屬靈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從祂出來傳道,到祂即將上字架,祂每天必定單獨與神相會。在即將被捕的前一晚,祂與門徒上橄欖山去禱告。所以祂認為不可少的,我們這些跟從祂的人不可以當作是可有可無的。

  耶穌的見證無疑地給了我們每天與神親近好榜樣,即使時代在變、潮流在變,但真實的價值是永恆不變的。我們每日與神的相會,有著這世上的任何的人事物無法取代的價值。與神相會是一種永恆的關係,既然神已收納我們為祂的兒女,這樣的關係是永不改變的,沒有理由阻止我們與神相會,因為祂是我們在天上的父。

  因此,每日的讀經是為了聆聽父神今天要對我們說什麼話,祂有什麼話要告訴我們?祂今天給我們什麼引導?同時,我們也可以藉著禱告,來告訴祂我們對祂的渴望,我們如何想見祂的面,我們也告訴祂我們的困難,我們也告訴祂其他人的困難。神既是活神,祂一定樂意聽祂兒女向祂述說,並垂聽祂的禱告。

  與神的關係要比奉獻又更加優先。敬拜不僅是心口合一,又是一個實際的奉獻的行動,而在這些之前,每日與神相會是我們敬拜的基礎。在信仰的道路上,不是只看你今天盡心、盡力、盡意、盡性事奉得多好,也不是只看你今天心靈誠實的敬拜,更不是只看你今天獻上了多貴重的禮物,而是看你是否堅持每日與神相會,從頭到最後直到見主的面。

  在啟示錄三章,主藉著約翰告訴非拉鐵非教會說:「我知道你的行為,你略有一點力量,也曾遵守我的道,沒有棄絕我的名。看哪,我在你面前給你一個敞開的門,是無人能關的。那撒但一會的,自稱是猶太人,其實不是猶太人,乃是說謊話的,我要使他們來,在你腳前下拜,也使他們知道我是已經愛你了。你既遵守我忍耐的道,我必在普天下人受試煉的時候,保守你免去你的試煉。」(啟3:8-11)這段經文有一個提醒,遵守主的道並且忍耐堅持的人有福了,他們要免去末後日子的試煉。每日與神相會必然是一個忍耐持久的操練,但忍耐到底的人有福了,神必要保守我們。

二月

  因為德國延長Lockdown時間,讓許多行業陷入經營困難,也使得許多人的收入受到影響。相對於一些人失業在家,但也有一些人在家工作時間變長,工作壓力增加,許多人的身心靈健康受到極大的影響。我們不僅要面對疫情帶來的種種生活巨變,還要應付生活上的種種不便,害怕感染、生病、人際關係的疏離,對大眾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教會的聚會雖然繼續維持實體的主日崇拜,但仍舊無法和平時的正常崇拜相比,因為教會的場地無法容納所有的人來到現場。同時也因為出入會增加感染的風險,也使人裹足不前。團契小組聚會長期在線上聚會,也使一些人不感興趣。線上的聚會終竟不是長久基督徒互此實踐團契生活的方式,但在疫情結束之前,這是不得不的暫時方案。我們相信疫情終會過去,只是我們要問,疫情過後,是不是所有的弟兄姊妹會回到實體的聚會?還是因為線上聚會帶來的方便性,反而會排斥回復實體聚會?這些擔心都是推論,但我們需要回歸基督信仰的本質,我們為何要聚會?我們為何要每週聚會?

  每週的主日崇拜是延續舊約的安息日精神,但有更進一步的意義,就是記念主的復活。我們在這一天放下工作,來到主的面前聚集,要將一切對神的頌讚、讚美與感謝獻給神,我們的焦點在神的身上,我們需要神再一次的祝福、赦免與接納,一週復一週,直到我們見主的面。希伯來書10:25說:「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既知道那日子臨近,就更當如此。」我們聚會的另一個原因,是我們要實踐基督徒的團契生活,就像經文所說的:「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來10:24)沒有團契生活,我們如何實踐彼此相顧的愛心呢?這是聚會的積極意義。消極意義是叫我們不至信仰後退,離開群體的基督徒特別容易受到撒但的引誘和攻擊,彼得前書5:8說:「務要謹守、警醒,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我們面對魔鬼的方法就是抵擋魔鬼(雅4:7),但孤單的一個人很容易陷入魔鬼的網羅裡,所以保羅教導我們:「弟兄們,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加6:1)所以團契生活對我們基督徒的生活及生命成長太重要了。

  這世上最難對付的不是病毒,而是我們的罪。神常常用各樣的方式和環境來管教我們,「因為主所愛的,他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納的兒子。」(來12:6)祂的管教目的是要讓我們符合祂兒子的身分,「是要我們得益處,使我們在他的聖潔上有分。」(來12:10)感謝主,祂因著愛而管教。這疫情會讓我們身心疲憊,但與罪惡的爭戰又何嘗不是呢?「所以,你們要把下垂的手、發酸的腿挺起來。」(來12:12)求主讓我們彼此勸勉、彼此鼓勵,一同奔跑天路。

一月

  歐美的疫情仍舊發燒,確診人數在嚴格的禁令下並沒有下降的趨勢,也迫使政府必須延長禁令,以阻止疫情的擴散,但也因此加重了大家的壓力和心理負擔。沒有人願意一直生活在這種限制下,但也無可奈何。雖然現在已有幾種疫苗授權使用,但一些人對疫苗的安全性仍心存疑慮,網上也可以聽到有專家提出質疑和警告,一時之間人們難以做出判斷。

  歷史上出現的瘟疫並非偶然,如果我們願意花時間讀聖經,定能讀到神藉瘟疫等災禍施行審判的經文。或有人問病毒也是上帝創造的嗎?要回答這樣的問題,我們可以從另一個相似的問題找到答案,那就是:撒但也是上帝所造嗎?答案為何?答案是,上帝雖然造了天使,但神的本意是要天使成為服役的靈,「奉差遣為那將要承受救恩的人效力嗎?」(來1:14)因此,為了讓天使完成神所交付的任務,神也賜給他們若干能力。但其中一個天使長(猶太傳統稱為路西弗)因驕傲而叛變,最終成為魔鬼。神並沒有創造魔鬼,而是他自己的墮落使他成為魔鬼。正如神也沒有創造罪人,是人的墮落而成為罪人。在創世記第一章我們讀到,神所造的一切都是「好的」。

  這世上的災禍和苦難,多數來自罪惡。因人類始祖的墮落,這世界同時遭受咒詛(創3:17),「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嘆息、勞苦,直到如今。」(羅8:22)這世上的受造之所指望的,就是能夠「脫離敗壞的轄制」(羅8:21)。所以,從聖經來看,病毒是來自人墮落犯罪的後果之一。我們可以這麼說,哪裡有邪惡,那裡就有災病。唯一能救我們完全脫離「嘆息」、「勞苦」的,就是信靠耶穌,得著神兒子的名分,使我們的身體得贖(羅8:23)。

  因此,親愛的弟兄姊妹,面對瘟疫,我們需要在靈裡更加清醒,求主用祂的寶血遮蓋我們的罪。只有當我們常常向神悔改認罪,我們就越能貼近神的心意。「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雅4:8)遠離神,我們就要愁苦、悲哀、哭泣(雅4:9)。其次,神要我們彼此相愛,在患難中我們彼此扶持、彼此代禱,讓世人認出我們是主的門徒(約13:35)。這就是主給我們的兩條誡命:愛神與愛人。同時不要忘記主給我們的使命:宣揚祂的名(福音使命),並祂的美德(文化使命)。先知們一再提醒神的子民,世人都必認識耶和華,並且要「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彌6:8)。前者是福音使命,後者是文化使命。就是主禱文所說的:「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及「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太5:9、10)。